賈平凹寫書法鼓勁:我有使命不敢怠 賈平凹稱寫《老生》并非得心應手
原標題:透露寫作長篇《老生》曾三次中斷 賈平凹寫書法鼓勁:我有使命不敢怠
晨報記者:徐 穎
當許多上世紀80年代成名的作家紛紛宣布放棄寫作之時,文壇老將賈平凹卻越戰越勇。繼《古爐》、《帶燈》之后,又推出長篇新作《老生》。近日,他攜新書與北大學子進行面對面交流時,首次披露了一個有趣的寫作秘密,賈平凹稱,寫作長篇小說的過程非常辛苦,因此每次寫長篇,都會不停地寫書法作品給自己鼓勁,其中有一句話就是,“我有使命不敢怠”,有人提出要收藏這幅字,賈平凹堅決不賣。
新作嘗試民間寫史的方式
在多年的文學創作歷程中,賈平凹一直在不斷地進行各種嘗試與突破,《古爐》中對于文革歷史客觀冷靜的敘事以及對于政治、人性的思考,《帶燈》首次以女性為主角的嘗試,都是例證。
在《老生》一書中,賈平凹則開始嘗試一種民間寫史的方式。對于書中涉及的歷史背景及人物事件的真實性,賈平凹曾表示,“看過一些資料,也在民間走訪過,加上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講,有些當然是戲說,有些則有鼻子有眼,總之都引人入勝”。
關于書名,賈平凹在《老生》后記中這樣寫道:“此書之所以起名《老生》,或是指一個人的一生活得太長了,或是僅僅借用了戲曲中的一個角色,或是贊美,或是詛咒。老而不死則為賊,這是說時光討厭著某個人長久地占據在這個世界,另一方面,老生常談,這又說的是人越老了就不要去妄言誑語吧。”
該書以一位幾近“永生不死”的唱喪歌的唱師為主線人物,從他的回憶來觀看中國百年的朝代變遷與人事變革,跨越陰陽兩界、超脫生死兩境的唱師,脫離時空限制,以親臨者的視角闡述歷史。
把不愿想不愿講的事都寫了
1952年出生的賈平凹,已至花甲之齡,《老生》也是他給自己的一份壽禮。在農村長大,如今在西安工作與生活,追溯過去,他很感慨,“十幾年里高高山上站過,深深谷底行過。后來改革開放了,史無前例,天翻地覆,我就在其中撲騰著,撲騰著成了老漢。這就是我曾經的歷史,也是我60年來的命運”。
賈平凹分析自己的全部作品稱:“有許許多多的事一閉眼就想起,有許許多多的事總不愿去想,有許許多多的事常在講,有許許多多的事總不愿去講。能想的能講的已差不多寫在我以往的書里,而不愿想不愿講的,到年齡花甲了,卻怎能不想不講?!”這也是賈平凹寫《老生》的初衷!独仙分胁环埧崤c黑暗的一面,但不以獵奇為目的,書中人物的所作所為,就是中國幾代人所經歷的真實生活。
賈平凹原以為,寫《老生》“一切都會得心應手,沒料到卻異常滯澀,曾3次中斷,難以為繼?鄲赖娜允菤v史如何歸于文學,敘述又如何在文字間布滿空隙,讓它有彈性和散發氣味”。這期間,賈平凹反復讀《山海經》,“《山海經》是我近幾年喜歡讀的一本書,它寫盡地理,一座山一座山地寫,一條水一條水地寫,寫各方山水里的飛禽走獸樹木花草,寫出了整個中國!渡胶=洝防镉兄T多神話,那是神的年代,或許那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而現在我們的故事,在后代看來又該稱之為人話嗎?”
作家只為一部分讀者寫作
賈平凹對鄉土文學情有獨鐘,他說:“中國年齡大一點的作家都是寫鄉土的,我本人也只會寫這方面的,畢竟一個作家熟悉、擅長的東西是有限的。再一個,作家寫東西,不一定是給全部人寫的,他是給一部分讀者寫的。不可能達到大家都滿意,或者是看到都喜歡,發行量也有限,只有一部分人喜歡。”
在自己的寫作中,賈平凹盡量做到寫得更好閱讀,對于這部新作,他這樣說:“當然這種小說,或許年輕點的人對那段社會歷史不太了解,讀起來有點沉悶,我只能是盡最大的努力不停地變化,把它寫得很有趣聞性,最起碼讓大家有興趣讀下去。沈從文、張愛玲的文章為什么好看,因為有很多瞎話在里面,瞎話就是增加文章的趣聞性,至于更新的一些東西,我也做不到。”
賈平凹還首次披露,寫作過程非常辛苦,所以要不停地鼓勵自己。“寫的時候覺得自己在完成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必須很莊重地投入,人完全投入時能夠產生靈魂的東西,寫得很順手的時候感覺不是自己寫的,感覺是別人替你寫的,就是那種感覺。‘我有使命不敢怠’,這是一個大和尚說的話,還有,‘高高山頭站,莘莘谷底行’。我寫了很多,現在還掛在家里,完全是給自己提勁用的,后來有人提出要買,我說這些我是不賣的,要保留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