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鎮館郵品背后的傳奇往事
本報記者李琳 薛宏莉
每一個博物館都是一座文物的收藏地,每一件文物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每一個故事又代表了一段歷史。尤其那些鎮館之寶,背后連接著的,總是一段段傳奇往事。今天,就隨記者走進郵政博物館,領略那些鎮館之寶背后的傳奇吧。
遼金圣旨“符牌”
遼金圣旨“符牌”
龍江館藏中唯一完整的一塊
“符牌”是封建統治階級權力的象征,是傳遞重要政令或緊急軍情的信物,也可以作為朝廷信使或接待別國來使的憑證。
黑龍江郵政博物館保存的這塊“符牌”,是一位藏友30多年前從舊物市場購得的。他一直視為珍寶,有人出資數萬元收購都不肯轉讓。2010年,黑龍江郵政博物館面向社會征集郵政文物,作為籌備組成員的劉館長多次前往,這位藏友才“忍痛割愛”,將“符牌”轉讓給了黑龍江郵政博物館。經過對“符牌”上的契丹文考證破譯,工作人員發現,“符牌”上的三個字意思是“敕宜速”,是遼金時代的圣旨金牌,用于朝廷信使傳遞皇上圣旨。黑龍江省博物館也保存著一塊類似的“符牌”,但“命運”卻很坎坷,1973年在我省伊春市原大豐區橫山林場出土時,當地人因為不了解其價值,把它當做了一塊金子,切割成數塊分掉了,黑龍江省博物館追繳時只找到了4塊殘片。
郵政定額儲金證書
郵政定額儲金證書
珍貴歷史憑證一度“藏身”天棚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郵政儲蓄是現在發展起來的,其實在近代史上它就出現了。1914年中國加入萬國郵政聯盟后,哈爾濱一等郵局被指定為國際郵件互換局,新開辦了郵政儲蓄等業務,到1931年年底,黑龍江范圍內的郵政局所已達到339處。這幾張郵政定額儲金證書,是博物館翻修時在天棚中發現的。據歷史資料證實,為了給侵華日軍的戰機加油,日偽統治期間實行了官吏義務儲蓄制度。凡月薪在50-200元的按工資的3%存款;月薪在200元以上的按5%存款。這筆錢在任職期間只存不取,退休后才能領取。這也是偽滿洲國郵政存在的憑證。但是很多人還沒等到退休,偽滿洲國就垮臺了,這筆錢也就打了水漂。
銀質賀喜牌
銀質賀喜牌
幾年前險些被加工成首飾
這件長27厘米、高22厘米的銀質賀喜牌,雖然只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但對研究黑龍江地區的郵政史卻頗有意義。它銀質鏤空,雙龍造型,上款刻有“維嵩先生弄瓦之喜”字樣,下款為“朱家坎郵政局同人于學博”等八人的名字,中間是隸書變形字“如意呈祥”,時間為“康德八年五月吉日”。朱家坎郵政局是龍江縣郵政局的前身,于學博是當時的朱家坎郵政局局長,“弄瓦之喜”是生女之喜的意思。應該是于學博等人給一個叫“維嵩”的先生賀生女之喜時送的禮物。但是“維嵩”是誰?和郵政局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郵政局局長等人要給他賀喜?至今還都是待解的謎團。
黑龍江郵政博物館前館長劉延年在他主編的《黑龍江郵史文存》中,詳細描述了這件郵品“落戶”黑龍江郵政博物館的過程,傳奇的是,這塊銀質賀喜牌險些在加工金銀首飾的工匠手中毀掉。當時,那個工匠從一位婦女手中花150元錢收購了這個銀質掛件,想把它加工成流行的首飾,當地一位愛好收藏的企業家得知此事,覺得刻有“朱家坎郵政局”字樣,毀了可惜,就把此事告訴了同樣喜愛收藏的一位好友,那位好友花了180元,從工匠手中買下此物。2008年,和那位企業家閑談時,劉延年得知了此事,當時正在籌建黑龍江郵政博物館的劉延年多次找到銀質賀喜牌的藏主協商轉讓事宜,沒想到的是,藏主最后竟將它無償捐獻給了黑龍江郵政博物館。
一張毛澤東照片
第一套毛澤東頭像郵票依此設計
毛澤東照片
毛澤東頭像郵票
黑龍江郵政博物館的副館長馮前明說,這張毛澤東照片是他們的鎮館之寶。一張照片為啥能成鎮館之寶?這要從陪它一起展出的東北郵電管理總局印制發行的第一套毛澤東頭像郵票說起。這張郵票,就是依據毛澤東頭像的照片設計的。不信你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照片上還留有設計時所打的格子呢。
1946年,隨著東北解放區通郵區域的不斷擴大,東北郵電管理總局著手籌備印制新的郵票。當時,毛澤東的威望在人民心中不斷上升,為了順應民意和加強宣傳,決定印制毛澤東頭像郵票,并將這項工作交給了東北郵電管理總局俞兢同志負責?赡菚r,毛澤東的照片不容易找到,俞兢就向時任東北日報美術編輯的華君武求援。華君武從延安來的一位攝影記者手中找到了這張照片,后來依此設計出了四枚郵票,1946年11月22日在哈爾濱市郵政局營業窗口出售。上世紀八十年代,為編寫東北解放區郵票史,俞兢將這張照片送給了資深集郵專家何宏。2010年,黑龍江郵政博物館征集文物時,何宏將這張珍貴照片轉讓給了郵政博物館。自此,博物館里又多了一件鎮館之寶。
大龍郵票
大龍郵票發行時間“佐證”
竟和一個老郵工生日有關?
大龍郵票是1878年清朝政府發行的第一套郵票,是中國近代正式開始印刷和使用郵票的開端。它一套三枚,按照面值和顏色加以區分,面值“一分銀(銀兩)”的是綠色,用來郵寄印刷品;“三分銀”的是紅色,用來郵寄普通信函;“五分銀”的是桔黃色,用來寄掛號品。據說,2012年,一套大龍郵票(3枚)的市場價格就已達到2萬到4萬元了。
大龍郵票的具體發行時間是1878年7月24日。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涉及到外交文書的寄遞,原有的郵驛已難以承擔這項任務,清政府就交給由英國人控制的海關來試辦郵政。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于海關,也就是在那時,大龍票同時發行?墒,時隔130多年,人們一度無法確定大龍票的具體發行時間。后來,上海海關的老專家杜圣余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在海關檔案中查找到了天津海關郵局于7月24日收到首批大龍郵票的記載,也就是當時的負責人德璀琳的簽收單。這才確定了時間。
大龍郵票的發行時間,還有這樣一個故事“佐證”:1940年,老集郵家黎震寰在與天津郵局郵票發行總經辦人徐家麟聊天的時候,得知徐家麟的岳父是一名老郵政人員,在大龍郵票1878年7月24日到達柜上的當天,買了一枚大龍郵票。之所以記得清清楚楚,是因為這一天是徐家麟岳父的農歷生日。
據說當時大龍郵票的發行量約為100萬枚,但目前保存在集郵界的已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
“庚申年金猴”郵票
據說猴子眼睛里
藏著設計者的“特殊記號”
黑龍江郵政博物館內的這版猴票是1980年發行的,也是當時我國郵電部發行的第一枚《庚申年》特種郵票。這版猴票因為發行量小,所以非常珍貴。
它是我國著名畫家黃永玉設計的。當年設計郵票前,黃永玉曾經養過一只猴子,可惜后來死了。接手設計猴票時,黃永玉想讓全世界都知道自己養過的那只猴子有多可愛,便在繪制郵票圖案時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設計出了那只昂首凝視前方的金絲猴,而圖案上金絲猴的毛都根根可見,十分逼真。據說黃永玉當年設計郵票時還做了帶有他名字的特別記號,就在金絲猴的眼睛里。
黃永玉設計猴票還有一個小故事。當日猴票剛設計出來,他去找一個朋友,出租車司機不認識路,他就隨手在猴票設計草稿背面給司機畫了一張圖,這張圖就給了朋友。后來猴票升值了,朋友找到他,讓他在草稿背面補寫了幾個字作為紀念。結果有一個新加坡的珠寶商,曾經大量購買過整版猴票,聽說這件事后就找到了他的這個朋友,請求買下草稿。他的朋友說:“我原先不知道這么值錢,現在說什么也不能給你了。”
“阿城東西大街街景”明信片
明信片 清末時期就有啦!
能“還原”百年龍江市井
明信片是信函的一種,關鍵在于一個“明”字,意思是將通信內容公開,也叫不封口的信,最早出現于19世紀中期的歐洲。據已發現的相關實物證實,黑龍江在1904年年初就開始使用帶有圖像畫面的明信片了。
黑龍江郵政博物館里,除了展出的至今為止最早在黑龍江地區發現的一張手繪明信片外,還展出了105枚,清末年間,黑龍江發行的明信片,這些明信片真實再現了當年黑龍江人的市井生活。百年前建造的連接道里和南崗交通的木橋、阿城東西大街街景、齊齊哈爾將軍府、“秦家崗”火車站、道里的八雜市、西大直街、百年前的香坊公園……很多現如今我們熟悉的地方,都能在明信片上找到百年前的身影。
“百年前的南崗秋林”明信片
“2020 世紀初的中央大街”明信片
藍軍郵
成“新中國第一珍郵”
源自防“情報泄露”
為了優待軍人免費寄信,1953年郵電部發行了一套三枚“軍人貼用”郵票,是新中國第一套軍用郵票。圖案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軍徽為主,分橘黃色、棕色、藍色三種,總印量一億枚,其中,橘黃色4000萬枚,棕色、藍色各3000萬枚。每個戰士每月發兩枚。第一種橘黃色已下發到部隊投入使用,第二種棕色的剛發到個別機關,而藍色的還沒下發到部隊,就接到部隊的反映,說使用這種郵票極易從信封上暴露部隊的駐防情況和番號,而且難于控制使用范圍。這對于剛剛成立不久、特務活動頻繁的新中國來說,可是相當危險的“情報泄露”,后果不堪設想。后來,經總參謀部批準,全部封存銷毀。這三種郵票都流出一些,其中藍色“軍人貼用”郵票印成較晚,留存下來的數量最少,成為罕品,極為珍貴,有“新中國第一珍郵”的美譽。
“全國山河一片紅”郵票
“全國山河一片紅”郵票
你發現上面的地圖沒有南海諸島了嗎?
這樣一張8分錢的郵票,現在價值幾何?155.25萬元!別吃驚,這可是2011年中國嘉德郵品錢幣銅鏡拍賣會上的價格。
這枚郵票之所以能創出高價,是因為它發行后,很快有人發現郵票上的中國地圖沒有給南海諸島留下位置,而且邊界線畫得也不夠準確,于是寫信向當時的郵電部反映。后經周總理批示停止發行,全部銷毀。但由于北京提前發行,造成少量郵票沒有收回,流入民間,成為新中國郵票中著名的珍郵。
據說,當時發現這枚郵票有問題的,是中國地圖出版社的一位編輯,他一共買了四枚。
側記:
如果你認為博物館里珍藏的都是歷史的時間碎片,那你就錯了,這里,也展示著了當下、展望著未來。
從信函郵件的肩扛(扁擔)、手推(獨輪車)、馬拉,到后來的汽車、鐵路運輸,再到如今的航空郵遞、火車專列、公路汽車快速干線和物流專線;從老式笨重的手工計量分揀,到后來的計算機應用,以及當下的現代化儀器使用;從最初的黑龍江第一個郵政機構的建立,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城鄉覆蓋,再到如今數十萬公里郵路,郵政、金融、速遞三大體系上百種業務……黑龍江的郵政已經進入科技時代。
然而,近十幾年,當手機、電腦、互聯網逐漸走入尋常生活,當微信、電子郵件逐漸取代一封家書后,郵政那種“生活必須”的感覺離人們越來越遠,郵政的地位也在互聯網時代發展受到了沖擊。未來的郵政將如何?這樣的問題考驗著全行業,也考驗著每一位從業者。
“緊緊依托郵政網絡優勢,搭建社會綜合服務平臺,與各行各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進雙贏’。”黑龍江郵政博物館的馮前明副館長說,這就是當下和未來的郵政之路。在博物館內你可以看到,一塊墻上展示了近百個與黑龍江郵政合作的企事業單位商標。我們和一些企業合作,幫他們提供一體化物流配送業務,從產品出廠到最小級別的分散中心,期間的配送運輸都是由郵政來完成的。”馮前明副館長介紹,再偏遠的鄉鎮也會有郵政網絡的覆蓋,這就是郵政在互聯網時代,轉型發展的優勢。
“阿里巴巴是郵政的戰略合作伙伴。馬云曾說過,有電話的時候,就有人說郵政要不行了,但是今天郵政依然活得好好的。”在黑龍江郵政博物館任副館長之前,馮前明有著20多年的生產經營工作經驗,他非常清楚,在龐大的互聯網時代,線上再火,也得有線下的服務與之配套。他說,這就是郵政轉型大做文章的地方。
馮前明說,郵政人都知道2014年是“黑龍江的郵政轉型發展年”,在原來金融類、代辦類業務的基礎上,今年他們又開展了同城快遞,還有在哈爾濱打造對俄包裹處理中心已經成為中俄貿易的有力支持。在傳統的報刊領域,利用APP進行手機訂閱業務;在信函大量減少的情況下,大力開始代辦代繳業務,都是他們尋求新發展的措施。尤其代辦代繳,已經成為郵政業務的主要內容之一。他相信馬云能創造阿里巴巴的“神話”,郵政人一樣也能創造自己的“神話”。到那時,作為博物館的負責人,他要做的事兒就是在館里再精心布展一片新的區域。
【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