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東郊5千米的浩罕村,系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古建筑群,也是伊斯蘭教圣裔的陵墓,占地2公頃。據說墓內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實際只見大小58個墓穴)。第一代是伊斯蘭著名傳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其長子阿帕克霍加繼承了父親的傳教事業,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蘭教“依禪派”著名大師,并一度奪得了葉爾羌王朝的政權。他死于1693年,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過了他的父親,所以后來人們便把這座陵墓稱為“阿帕克霍加墓”。 傳說,埋葬在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一個叫伊帕爾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愛妃,由于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棗花香,人們便稱她為“香妃”。香妃死后由其嫂蘇德香將其尸體護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霍加墓內,因而人們又將這座陵墓稱做香妃墓”。不過據考證,香妃并沒有葬在這里,她確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東陵的裕妃園寢。
“香妃墓”之稱的來歷,源于民間傳說。香妃本名買木熱.艾孜姆,自幼體有異香,被稱為“伊帕爾罕”(香姑娘)。她被清朝皇帝選為妃子,賜號“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由124人抬運棺木,歷時3年運尸回鄉,安葬于阿帕克霍加墓中,F主墓室中尚存駝轎一乘,據說就是當年運尸時從北京帶來的。此傳說流傳甚廣,表達了民、漢各族自古以來·團結互愛的良好愿望。其實“香妃”確有其人,與發動“大小霍加之亂”的波羅尼都兄弟是堂兄妹,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孫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