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穰帖》,原跡已失傳。此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硬黃紙本,傳為米芾再臨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題簽和宣和之印,曾為董其昌友人吳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處題跋,后入清宮,乾隆有題跋題詩及鑒賞印。董其昌跋:“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則贊它“于渾穆中精光內韞”。
據說《行穰帖》為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從圓明園(宮廷)流落到民間的國寶,同時流出的還有鐘繇《薦季直表》和蘇軾《黃州寒食帖》等!缎叙μ泛鬄榇箫L堂張大千收藏!缎叙μ窔w大風堂后,張大千來日本曾攜此卷并一時存放于書法家西川寧處,F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號稱美國藏中國書法第一名品。
《右軍書記》:‘足下行穰久,人還,竟應快不?大都當任縣,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僅是著文片段。釋文: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
《行穰帖》筆畫厚實,不顯鋒棱,故前人稱其有篆籀意味。因此帖風格與王氏其他草書作品有一字差異,故臨習中要特別注意一點,即其線條形態飽和豐滿,筆勢以按為主,線質圓厚滋潤有重量感,避免輕飄浮躁。[4]《行穰帖》頗有雄渾圓融之氣,“雄渾: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元趙孟俯〈蘭亭十三跋〉中寫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突出‘雄秀’二字,可謂得其綱要,書法必須要有靈,要有朝氣,才能雄秀兼善,即所謂力與美的兼備,古法雄而不秀,或有秀而難雄者,這是王羲之書法新體之變,是質的變化,是徹底的變革。 |